
河海大学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河海大学录取规则:
河海大学录取规则
第四章 录取规则
第十一条 调档比例控制在学校招生计划的120%以内。对于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的省(区、市),学校调档比例控制在105%以内。
第十二条 对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按照平行志愿投档规则,对填报河海大学志愿且投档到我校的考生择优录取。如投放计划未完成,剩余计划公开征集,征集仍未完成的调整至生源充足省份。对实行非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院校志愿采用“志愿清”的办法,优先录取第一志愿报考河海大学的考生;第一志愿线上生源不足时,方录取第二志愿报考河海大学的考生,依次类推。
第十三条 我校专业排序分采用各省(区、市)招生主管部门提供的考生投档分,各专业志愿之间不设级差。所有已投档考生按投档成绩分科类排队,从高分到低分按照各专业招生计划数顺序录取。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的考生,如果服从专业调剂,将调剂到其他专业。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且不服从调剂的考生,作退档处理。我校在内蒙古自治区实行“招生计划1:1范围内按专业志愿排队录取”的录取规则。各省(区、市)如遇考生投档成绩相同时,依次以语数总分、数学成绩高低为录取顺序。对江苏进档考生采取“等级级差法”确定排序总分(选测科目等级级差设置加分标准为:物理或历史A+=3分、A=1分,另一门A+=1分)。
第十四条 学校认可各省(区、市)招生主管部门根据教育部相关政策给予考生的全国性高考加分,所有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不适用于不安排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招生项目。学校在遵循招生章程规定的专业录取规则前提下,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专业录取。
第十五条 凡获得学校2020年高校专项计划、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和保送生认定资格的考生,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和学校有关招生章程进行录取。
第十六条 2020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校考合格的考生,按照教育部、各省级招办艺术类招生政策和学校有关招生章程录取。
第十七条 大禹学院以水利类(大禹强化班)、工程力学(大禹徐芝纶班)两个专业进行招生。学生本科毕业取得学士学位且符合拔尖人才培养要求者可推荐免试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水利类(大禹强化班)学生入校后按大类培养,在第三学期结束后进行专业选择,主要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和土木工程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2个专业按数学类招生。学生入校后按大类培养,一年后进行专业分流。
第十八条 学校和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Aberystwyth University)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面向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区、市)招收环境科学专业学生。
河海里尔学院为学校和法国里尔大学(Université de Lille)共同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面向北京、河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陕西等省(区、市)招收土木工程和机械工程专业学生。
第十九条 学校面向贫困地区招收国家专项计划,按照国家专项计划招生政策录取。
第二十条 英语专业仅招收英语语种考生,法语专业只招收英语或法语语种考生,其他招生专业外语语种不限。
第二十一条 录取考生无男女生比例要求和性别限制。
第二十二条 各招生专业对身体的要求按教育部、原卫生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新生须持录取通知书,按学校有关要求和规定的期限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因故不能按期入学的,应当向学校请假。未请假或者请假逾期的,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
学校在报到时对新生入学资格进行初步审查,审查合格的办理入学手续,予以注册学籍;审查发现新生的录取通知、考生信息等证明材料,与本人实际情况不符,或者有其他违反国家招生考试规定情形的,取消入学资格并报告生源所在招生考试机构,做出进一步的处理。
第二十四条 河海大学招生信息网提供学校招生计划、招生政策、收费标准和录取规则等招生信息查询。各省(区、市)录取工作结束后,学校将及时在招生信息网上公布录取结果。
第二十五条 对高考改革省份考生,执行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录取规则,考生选考科目必须符合我校公布的专业选考科目范围要求。
第二十六条 江苏考生选测科目等级要求为AB及以上(不指定具体科目),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考生两门选测科目等级要求为BB及以上。其他招生类型等级要求参见学校江苏录取办法。
河海大学专业设置
| 具体专业 | 专业大类 | 专业小类 |
| 足球运动(本科) | 教育学 | 体育学类 |
| 智慧水利(本科) | 工学 | 水利类 |
| 智能采矿工程(本科) | 工学 | 矿业类 |
| 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能源动力类 |
| 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 职业卫生工程(本科) | 工学 |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 |
|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 | 法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
| 人工智能(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 智能建造(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 智能制造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 机器人工程(本科) | 工学 | 自动化类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 土地整治工程(本科) | 工学 | 农业工程类 |
| 环境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 城乡规划(本科) | 工学 | 建筑类 |
| 环境生态工程(本科) | 工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 信息安全(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本科) | 理学 | 地理科学类 |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 | 教育学 | 体育学类 |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 广播电视学(本科)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 地理信息科学(本科) | 理学 | 地理科学类 |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 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 | 工学 | 能源动力类 |
|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本科) | 工学 | 海洋工程类 |
| 能源化学工程(本科) | 工学 | 化工与制药类 |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电气类 |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能源动力类 |
| 物联网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 应急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 消防工程(本科) | 工学 | 公安技术类 |
| 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 音乐学(本科) | 艺术学 | 音乐与舞蹈学类 |
| 农业水利工程(本科) | 工学 | 农业工程类 |
| 工程力学(本科) | 工学 | 力学类 |
| 船舶与海洋工程(本科) | 工学 | 海洋工程类 |
| 交通工程(本科) | 工学 | 交通运输类 |
| 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 | 工学 | 化工与制药类 |
| 水务工程(本科) | 工学 | 水利类 |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 建筑学(本科) | 工学 | 建筑类 |
| 土木工程(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 软件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 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自动化类 |
| 通信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 工业设计(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 机械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 金属材料工程(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 矿物加工工程(本科) | 工学 | 矿业类 |
| 地质工程(本科) | 工学 | 地质类 |
| 资源勘查工程(本科) | 工学 | 地质类 |
| 采矿工程(本科) | 工学 | 矿业类 |
| 安全工程(本科) | 工学 |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 |
| 环境工程(本科) | 工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 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 | 工学 | 测绘类 |
| 测绘工程(本科) | 工学 | 测绘类 |
|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本科) | 工学 | 水利类 |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 | 工学 | 水利类 |
| 水利水电工程(本科) | 工学 | 水利类 |
| 土地资源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类 |
| 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类 |
| 行政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类 |
| 统计学(本科) | 理学 | 统计学类 |
| 环境科学(本科) | 工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 海洋技术(本科) | 理学 | 海洋科学类 |
| 海洋科学(本科) | 理学 | 海洋科学类 |
| 地球物理学(本科) | 理学 | 地球物理学类 |
|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 | 理学 | 地质学类 |
| 应用化学(本科) | 理学 | 化学类 |
| 应用物理学(本科) | 理学 | 物理学类 |
|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 | 理学 | 数学类 |
| 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 | 理学 | 数学类 |
| 英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 法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 德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 电子商务(本科) | 管理学 | 电子商务类 |
|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 财务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 市场营销(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 工商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 汉语言文学(本科)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 | 法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
| 社会学(本科) | 法学 | 社会学类 |
| 法学(本科) | 法学 | 法学类 |
| 金融工程(本科) | 经济学 | 金融学类 |
| 经济学(本科) | 经济学 | 经济学类 |
|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 | 经济学 | 经济与贸易类 |
| 金融学(本科) | 经济学 | 金融学类 |
| 会计学(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 工业工程(本科) | 管理学 | 工业工程类 |
| 工程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河海大学录取结果几天出来
大学志愿填报后,录取结果一般在10-15天内可查询,不同批次、地区和院校的具体时间有所差异
1、录取结果查询时间差异
录取批次决定查询周期。高考录取按批次进行(如提前批、本科批、专科批),各批次填报与录取时间不同。例如,强基计划录取结果可能在一周内公布,而本科普通批通常需10-15天。
2、省份和招生政策影响进度。不同省份的录取进度受考生数量、招录流程复杂度影响,例如人口大省的本科批结果可能晚于其他省份1-2天。2025年起全国多地实施新高考政策,合并录取批次后,部分省份的查询时间可能相对集中。
河海大学简介
河海大学是一所拥有百余年办学历史,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实施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双一流”建设以及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一百多年来,学校在治水兴邦的奋斗历程中发展壮大,被誉为“水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校在南京市、常州市设有西康路校区、江宁校区和常州校区,占地面积2464亩。
河海大学源于1915年由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学府,开创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先河。张闻天、沈泽民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河海求学,并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1924年与东南大学工科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1927年并入第四中山大学土木工程系(后历经江苏大学工学院土木系、中央大学工学院水利组、中央大学水利系、南京大学水利系等多次更名)。1952年,南京大学水利系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水利系科以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组建华东水利学院,钱正英为首任院长。1960年,学校被中共中央认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85年恢复传统校名“河海大学”,邓小平同志题写了校名。
学校设有水文水资源学院、水利水电学院、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环境学院、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新能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学院、地理与遥感学院、数学学院、商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系、大禹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河海里尔学院等专业院系。学校现有教职工3636名,具有高级职称的1654名;现有院士5人(其中外籍院士3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3人次,省部级各类人才培养计划600余人次,博士生导师604人。现有各类学历教育学生5万余名,其中研究生18536人,普通本科生21571人,留学生1562人 。
学校是国家首批授权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高校之一。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入围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工程学、环境/生态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农业科学、化学、社会科学总论、数学等9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世界排名前1‰。在学科评估中,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保持领先。学校共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共有73个本科专业。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务实重行的教育传统,培养了25万余名毕业生。以“宽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为导向,学校大力推进一流本科建设,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7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2门,入选首批国家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3项。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形成了规模稳步扩大、布局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健全、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的研究生教育新格局,在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工作综合评价中连续三年获评A等。多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打造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行业需求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拥有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含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4个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以保障国家水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在水旱灾害防御、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建设、河湖生态环境治理、智慧水利建设、新能源开发等重点领域,紧密结合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南水电开发、流域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建设管理,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层面重点、重大研究计划和科研项目,实现一系列引领性、原创性和标志性成果产出。2010年以来,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0项,部省级科技成果奖900余项。
学校大力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国家首批授权可授予外国留学生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高校,已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数千名各类人才,与40多个国家(地区)的120余所大学、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年来,学校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走出去”战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我国海外工程企业提供科技支持和人才支撑。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朝着世界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昂首迈进,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