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录取规则: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录取规则
第四章 录取规则及招生计划
第十四条 学院招生计划通过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学院招生网站、学院招生简章等形式向社会和考生公布。
第十五条 学院按照各省(区)教育招生考试院投档比例调阅考生档案,择优录取。
第十六条 外语语种要求:语种不限。
第十七条 录取男女生比例:各专业男女比例不限。
第十八条 身体健康状况:各专业按教育部、卫生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录取批次:山东省录取批次为常规批,其他省(区)按当地规定批次录取。
第二十条 录取规则:
1. 艺术类专业:达到山东省美术类专科合格线的进档考生,按综合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2. 夏季高考专业:严格执行有关教育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公平、公开、公正选拔,实施“阳光工程”,德智体全面考核。在未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省份录取时,对进档考生,在各省(区)教育招生考试院划定的最低录取分数线的基础上,根据考生志愿,由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在严格执行计划的基础上,实行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在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省份录取时,各专业均不提选考科目要求,根据考生的专业志愿、投档成绩,按照各专业招生计划数对进档考生依次录取,不进行专业调剂。
3.春季高考专业:按专业类别实行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录取。
第二十一条 录取结果公布渠道:山东省招生录取主管部门官方网站(www.sdzs.gov.cn)、学院招生网站(www.lwvc.edu.cn)、招生就业处咨询电话(0531-76268314)。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
| 具体专业 | 专业大类 | 专业小类 |
| 中药学(专科) | 医药卫生 | 中医药类 |
|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科) | 装备制造 | 汽车制造类 |
| 文物考古技术(专科) | 文化艺术 | 文化服务类 |
|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科) | 电子信息 | 计算机类 |
| 文物展示利用技术(专科) | 文化艺术 | 文化服务类 |
| 金属精密成型技术(专科) | 能源动力与材料 | 有色金属材料类 |
| 老年保健与管理(专科) | 医药卫生 | 健康管理与促进类 |
| 城乡规划(专科) | 土木建筑 | 城乡规划与管理类 |
| 现代农业技术(专科) | 农林牧渔 | 农业类 |
| 钢铁智能冶金技术(专科) | 能源动力与材料 | 黑色金属材料类 |
| 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科) | 食品药品与粮食 | 食品类 |
| 药品质量与安全(专科) | 食品药品与粮食 | 药品与医疗器械类 |
| 会计信息管理(专科) | 财经商贸 | 财务会计类 |
|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科) | 文化艺术 | 文化服务类 |
|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科) | 装备制造 | 自动化类 |
| 传播与策划(专科) | 新闻传播 | 广播影视类 |
| 动漫制作技术(专科) | 电子信息 | 计算机类 |
| 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科) | 电子信息 | 计算机类 |
| 药品生产技术(专科) | 食品药品与粮食 | 药品与医疗器械类 |
|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科) | 装备制造 | 汽车制造类 |
| 早期教育(专科) | 教育与体育 | 教育类 |
| 无人机应用技术(专科) | 装备制造 | 航空装备类 |
| 学前教育(专科) | 教育与体育 | 教育类 |
|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科) | 公共管理与服务 | 公共服务类 |
| 人力资源管理(专科) | 公共管理与服务 | 公共管理类 |
| 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科) | 旅游 | 旅游类 |
| 旅游管理(专科) | 旅游 | 旅游类 |
| 康复治疗技术(专科) | 医药卫生 | 康复治疗类 |
| 眼视光技术(专科) | 医药卫生 | 眼视光类 |
| 助产(专科) | 医药卫生 | 护理类 |
| 护理(专科) | 医药卫生 | 护理类 |
| 现代物流管理(专科) | 财经商贸 | 物流类 |
| 电子商务(专科) | 财经商贸 | 电子商务类 |
| 市场营销(专科) | 财经商贸 | 工商管理类 |
| 大数据与会计(专科) | 财经商贸 | 财务会计类 |
|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科) | 电子信息 | 电子信息类 |
| 软件技术(专科) | 电子信息 | 计算机类 |
| 大数据技术(专科) | 电子信息 | 计算机类 |
|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科) | 电子信息 | 计算机类 |
| 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科) | 装备制造 | 汽车制造类 |
|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科) | 装备制造 | 自动化类 |
|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科) | 装备制造 | 自动化类 |
|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科) | 装备制造 | 机械设计制造类 |
| 数控技术(专科) | 装备制造 | 机械设计制造类 |
| 工程造价(专科) | 土木建筑 | 建设工程管理类 |
| 建筑工程技术(专科) | 土木建筑 | 土建施工类 |
| 园林工程技术(专科) | 土木建筑 | 建筑设计类 |
| 环境艺术设计(专科) | 文化艺术 | 艺术设计类 |
|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科) | 土木建筑 | 建筑设计类 |
| 材料工程技术(专科) | 能源动力与材料 | 非金属材料类 |
| 中药制药(专科) | 医药卫生 | 中医药类 |
| 生物制药技术(专科) | 食品药品与粮食 | 药品与医疗器械类 |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录取结果几天出来
大学志愿填报后,录取结果一般在10-15天内可查询,不同批次、地区和院校的具体时间有所差异
1、录取结果查询时间差异
录取批次决定查询周期。高考录取按批次进行(如提前批、本科批、专科批),各批次填报与录取时间不同。例如,强基计划录取结果可能在一周内公布,而本科普通批通常需10-15天。
2、省份和招生政策影响进度。不同省份的录取进度受考生数量、招录流程复杂度影响,例如人口大省的本科批结果可能晚于其他省份1-2天。2025年起全国多地实施新高考政策,合并录取批次后,部分省份的查询时间可能相对集中。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0年10月,由原莱芜师范学校、莱芜市第二职业中专和莱芜广播电视大学组建而成。2012年,莱芜市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整建制并入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2年建校的莱芜师范学校。
自成立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以“服务济南、辐射周边,工科为主、多科并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职院校”为办学定位,以“人人成才、人人就业、人人出彩”为人才培养目标,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深化改革、传承创新,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育人质量和办学实力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学校是山东省首批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山东省文明校园、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优秀学院、山东省高校校园文明建设与德育工作双优学院。先后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全国混合式教学改革示范校、全国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山东省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山东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校等荣誉。
学校设有智能制造系、智能汽车与建筑工程系、智慧商贸与旅游系、文物与艺术系、人工智能系、教育系、医学技术与护理系、药品食品系、思政教学部、公共教学部、继续教育部11个系部,48个招生专业,面向13个省(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4000余人。
近年来,学校坚持扎根齐鲁大地办教育,主动对接山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国家战略,与区域产业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为产业发展提质增效赋能,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进程中展现了莱职担当、贡献了莱职力量。
——育人质量持续提高
学校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近年来,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大赛中共获奖1000余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34项、二等奖56项,省级特等奖7项,连续多年的总成绩均居全省前列。学校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感恩文化融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各环节,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三全育人”体系,先后涌现出1名全国优秀共青团员、110名省级优秀学生、1名学生获“山东高校十大优秀学生”,5名学生获“山东高校十大优秀学生”提名奖。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新生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等关键指标稳步提升,学校入选全国首批百所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
——校企一体化办学全国推广
学校积极创新与探索,在全国率先走出了一条“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新路子,受到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评价。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牵头组建了多个全国性的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其中有1个被评为国家级骨干职业教育集团、1个被评为教育部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文物修复职业教育联盟被列入国家《“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学校被评为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第一批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试点单位。学校先后与中国重汽集团、海尔集团、浪潮集团等企业紧密合作,共建了泰山钢铁学院、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浪潮数字产业学院、生物制药产业学院等特色产业学院,校企共同制定专业标准、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师资团队、共同培养人才,全力打造校企双元育人新模式。
——专业建设优势凸显
学校秉持专业精准对接产业发展的理念,紧跟产业行业发展步伐,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现有5个国家骨干专业、3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13个省级特色专业和示范专业,建有教育部“AI+智慧学习”人工智能学院、教育部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2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1个省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年来,新上了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构建起了“一古一新一制药”(文物修复与保护、粉末冶金智能制造、生物制药技术)3个高水平专业群为龙头,省级示范专业为重点、校级特色专业为支撑的专业体系,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研发应用成果丰硕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以优势专业为龙头,坚持多方合作、多专业交叉,不断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和基础条件,鼓励教师潜心科研,积极转化科研成果,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建有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山东省粉末冶金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江河湿地生态研究院、10个省级创新平台和研发中心。有1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17项、省社科成果奖9项、省水利科学技术奖1项。获国家专利946项,其中发明专利204项。“十三五”期间,学校专利转让率达19%,在全国高职院校中位居第一。
——师资队伍充满活力
学校以素质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高层次人才引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素质提升”四大工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高。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63人,先后涌现出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6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山东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7个省级教学团队、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0名省级荣誉获得者。在国家级、省级教师教学能力、技能大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3项,总成绩位居全省前列。
——培训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拓宽培训渠道,打造优质高效社会服务品牌,持续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赋能。面向各类在职人员和一线劳动者,广泛开展各类培训,每年培训近6万人日,学校先后被认定为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工业互联网产业人才评测基地、全国智能制造职业技能评价考试站、机械行业能力评价考试站、山东省文保类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学校牵头成立了济南市乡村振兴产教融合共同体,学校被认定为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全国第二批乡村振兴电商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暨村村播工程示范校共建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学习时报》《农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对学校的经验做法进行了专题报道。近几年连续承办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和国培省培项目,收到广泛好评,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攀升。
——校园文化建设富有成效
学校着力培育、构建“感恩·赶超”的校园文化,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明感恩之理,行感恩之心,达载物之德,创赶超之举,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文化品牌。大力推进阵地建设,建设了初心馆、明德园和党建主体公园等,形成了课上课下、室内室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思政教育新矩阵。先后在校内建立莱芜梆子、于家布艺、邹家木雕等名师工作室,将传统文化引入校园。打造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相融、文化气氛浓厚、高职教育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校园环境。充分挖掘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大力实施“尚德修身·砺志成才”教育工程,形成“三全育人”体系,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空间。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先后被《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报》等主流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学校被评为教育部2023年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学校、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
——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学校积极搭建国际化办学平台,与多个国家的1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努力打造海内外莱职品牌。成立了中泰国际教育学院暨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海外分校,2门课程获泰国教育部认证,学校获泰国教育部国际合作突出贡献奖。牵头组建了东南亚职业教育境外办学联盟,打造黄河—湄澜产教融合共同体,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走出去”企业本土化人才需求。申报3个中外合作项目,引进国际课程52门、教学标准3项,输出技术标准1项、专业标准3项、课程标准9项。先后有170余名教师出国研修,培养了8名国际中文教师。承办教育部“汉语桥”项目,组织中芬学前教育专业精英师资提升培训班,共建中芬海外教育中心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当时。面向“十四五”与2035年远景目标,学校将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契机,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继续保持“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进取意识,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谋划、精准发力、主动作为,在加强自身建设中实现争先进位,在服务发展中做到有为有位,努力建成特色鲜明、走在前列的高水平现代化职业院校,为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