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不少医学生在后台私信:“现在医院还有编制吗?入编和不入编差别真的那么大?”结合2026年最新政策,今天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
一、医生入编VS不入编,稳定性天差地别?
1.入编医生:
签订的是《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属于“财政拨款岗位”,除非严重违规或单位倒闭,否则不会被辞退;
享受带薪年假、产假等完整福利,退休后拿退休金(约为退休前工资的80%);
2025年新规:公立医院取消“编制终身制”,但新进医生仍需通过“备案制”考试,相当于“准编制”。
2.不入编医生:
属于医院自主招聘的合同工,合同1-3年一签,医院效益不好可能裁员;
社保公积金按最低标准缴纳,部分医院不交公积金;
2025年趋势:社区医院、私立诊所合同岗增多,但三甲医院逐渐缩减合同制名额。
真实案例:某三甲医院2024年裁员时,首批被劝退的20名医生均为非编制人员。
二、工资待遇差距有多大?奖金、公积金差几倍?
1.入编医生:
工资=基本工资+绩效+津贴(如餐补、夜班费)+年终奖,三甲医院年收入约15-25万元;
公积金按工资基数12%缴纳,部分地区额外补贴住房补贴(如深圳三甲医院补贴3000元/月);
2025年新政策:编制内医生可享受“职业年金”,退休后收入更稳定。
2.不入编医生:
工资=基本工资+科室奖金(浮动大),二甲医院年收入约8-12万元;
社保按最低标准缴纳,公积金普遍低于8%;
隐形福利少:无取暖补贴、高温津贴等,部分医院拖欠奖金时有发生。
关键对比:同科室同资历医生,入编人员年收入比合同制高30%-50%。
三、职业发展路径截然不同?晋升、学习机会差在哪?
1.入编医生:
职称晋升明确:住院医师→主治→副主任→主任,每5年可晋升一级;
优先获得外出进修、学术会议机会,部分医院报销全部学费;
2025年新政:编制内医生可申请“人才公寓”,部分省份提供科研启动资金。
2.不入编医生:
晋升需“排队”,可能因资历浅被编制人员压制;
进修机会少,医院更倾向培养“自己人”;
合同到期后需重新竞聘,职业连续性差。
实用建议:想走学术路线或进三甲医院,必须争取编制;若追求灵活工作,可选择大型连锁私立医院(如和睦家)的高薪合同岗。
医生入编仍是“性价比之王”,但需结合自身抗压能力、家庭规划理性选择。政策年年变,早考早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