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读者问“我是事业单位在编人员,想利用业余时间做点小生意,可行吗?”2026年,这类问题的答案依然明确——原则上不允许,但特殊情况需严格审批。事业编制人员身份特殊,肩负有公共管理职责,经商易引发利益冲突,因此纪律约束始终是条“硬杠杠”。
一、事业单位人员经商的基本政策红线
根据2026年仍执行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事业编制人员严禁违反规定从事、参与营利性活动,或在本单位同类业务企业、中介机构等兼职取酬。简单说,开公司、当股东、做微商赚差价等行为,都被明令禁止。这不仅是职业操守要求,更关乎公平性——若利用职务便利为生意谋利,会破坏公共服务的公正性。
二、事业单位人员经商的有限例外情形
当然,并非所有经商行为都被“一刀切”。2026年政策仍保留了特殊通道:若因工作需要在企业兼职(如技术顾问),或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专利推广等,需提前向单位申请,经主管部门批准,且不得领取额外报酬、不得影响本职工作。例如,高校科研人员转化专利创办企业,需通过单位备案,确保收益归单位或按规定分配,个人仅能获得合理劳动报酬。
三、事业单位人员经商的三大注意事项
即便符合例外情形,2026年也需绷紧纪律弦。其一,审批必走流程。兼职或参与营利活动前,必须提交书面申请,说明事由、期限、收益归属,经单位党委(党组)审议后报上级部门备案,不可“先斩后奏”。其二,利益必须回避。若生意与本职工作存在关联(如监管行业、采购对象),即使审批过也需主动退出,避免“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其三,动态接受监督。近年多地推行“八小时外”行为报备,若被发现隐瞒经商、利用职务谋利,不仅会被处分,还可能影响职称晋升、评优评先。
总结来说,2026年事业编制人员经商仍受严格限制,守住纪律底线才能安心履职。若有实际需求,务必提前咨询单位人事部门,按程序合规操作,别因小失大。(小编提醒政策可能微调,具体以2026年最新文件为准~)
【图片】事业单位1v1推广「跳转易聊」-JS